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八十三章 管不住手(2/5)

了能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更主要是去摸卧佛。

京城有个习俗,人哪儿不舒服就摸卧佛哪儿,头疼摸头,脚疼摸脚。

所以这个庙会的特点就是病人多。

到底管事儿不管事儿没人知道,反正过去的人都信。

六月的中顶庙会是一个农村风味的庙会,也是各地“老会”耗财买脸的主场。

庙门外,不但卖农具的多,卖农副产品的多。

就连茶棚也是由各个“老会”赞助的,香客可以白喝。

同时那些“老会”也有了可以正大光明炫技的场所,他们会在庙里的第一大殿轮流表演。

什么五虎棍,少林棍,枪刀对打……都有。

和妙峰山庙会不同,这时打架的倒少了,纯粹是文比了。

七月的江南城隍庙最为热闹,讲究的是城隍出巡。

所以这是各地“老会”的高跷竞赛,但也最容易斗气打架的。

要知道,大家得一同表演,偏偏水平不同,赛场又是在庙前不是庙里。

群众给予不同程度的掌声,很容易会挑动“老会”的情绪。

输不起的人,往往爱寻衅滋事,以拳头论输赢。

此外,就是这一天的傍晚,还有全城为祭祀先人放荷花灯活动。

京城有童谣,荷花灯,荷花灯,今儿点了明儿扔。

这天,北海、护城河、通惠河,只要京城有水的地儿,都要放河灯。

到了八月,是以灶君庙的庙会来给全年庙会收尾的。

不用说,灶王爷是厨子茶房的祖师爷,所以饮食行业的人都要来祭拜。

那这个庙会的饮食也就比较有特色了,有的庄馆会给祖师爷增光,来庙前摆摊卖点拿手的吃食。

茶房这一行的专有茶食,这一天也会在庙前售卖。

而且因为和中秋临近,卖兔儿爷的也很多。

再此之后,天儿一凉就不会再有庙会了。

因为不管僧道尼,开庙会的日子,比如要选择春夏秋,宜人出游的日子。

冬天办庙会,除了正月年节时下是个例外,其他时间都缺乏群众基础,肯定会影响收入的。

至于京城里常年举办的,每月都按日子口轮轴转的,其实是四大庙市。

逢三是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

这种庙市最显着的特点,是庙里庙外都摆摊儿。

隆福寺的格调最高。

除了几个老书店,还有卖文玩字画,珠宝玉器的。

但主要还是以鸟市、鸽子市、鸣虫和花场子出名儿,相当于过去的花鸟市场。

白塔寺、护国寺是中间一档的。

百货云集,但大同小异,都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土地庙是档次最低的,卖农具,农副产品,还有普通花卉。

当真要说到京城的花市、天桥、厂甸这三处,这又属于特例中的特例。

因为这三处实质上是脱胎于庙市,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大集。

花市是因为火神庙香火断绝,演变成集市的。

每月逢四举办,初四、十四、二十四。

卖的主要是京城的绢花、绒花、供花、胭脂水粉什么的各种女性用品,还有竹柳山货。

说白了,花市是大姑娘小媳妇爱逛的地方,男客都是陪女客来的。

天桥的来历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红庙前面的旧货市场。

因为本是穷杂之地,专为穷人群体服务的,天桥就是在京城的旧货集市里,也层次不高。

最初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还有废铜烂铁,有点像收破烂的人汇集的地方。

后来逐渐演变为以旧眼镜和估衣的生意为主,天桥才算开始兴旺,这才有了卖艺的。

所以这样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骗人的老虎摊儿不少,贩卖的吃食也不卫生,而且多以价廉为主。

甚至就连艺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说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

实际上,过去的天桥艺人,许多人是拒绝女客的。

比如说撂地相声的,当时比较流行的话是这么劝的。

“女客请走啊,我们说的不是人话,别脏了您的耳朵”。

这么说吧,逛天桥的人,除了不务正业的街溜子,失业的穷人,进城的农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伙计厨工,还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买卖人。

尤其又因为天桥旁边临近八大胡同,这里就更被上层次的人所不耻,视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