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72章 到底是谁(2/3)

潘老师和金莲住一间房,二人晚上睡觉都打雷。就是打鼾严重,金莲哭诉要调房间,刘小姐安慰说:“现在人多,房子少,只能暂时委屈一下,等有一批人走了,就可以找大老板要一间,像多哥那样的房间,你要是早点申请到基地,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他们要走一批,大概是什么时候”

“可能要等一个月,这一批活儿干完了,就走一批人,如果需要干活的人,就在附近村子里找,不用安排住宿吃饭问题。”刘小姐说。

“那就太好了我快抑郁了。失眠严重。”金莲说。

“坚持一下,就快好了。”刘小姐安慰道。

金莲只好作罢。

刘小姐也很清楚,要说打鼾,金莲比较其他女人,只有过之没有不及的,她的鼾声堪称一绝,别人的都是单调的声音,她的鼾声会拐弯,带有起伏,有变化,让小偷都害怕,这种鼾声,可以吓跑不少夜行人,当然,这个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

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打鼾的越来越少,打鼾的日益增加,这不奇怪,奇怪的是有的人认为只有男人打鼾。男女平等在打鼾方面得到完全实现。不足为奇。人在增加知识的时候,需要谦卑。如果没有这个态度,恐怕很难加深认识,特别是对异性的认识。哪怕对自己,也要不断认识。突然觉得不认识自己也是正常的,要么自己在进步,要么自己在退步。

基地的事太多,都很琐碎。多哥为了得到鸡粪,还是费了一些力气。找了附近几家养殖场,主要是养鸡场,结果人家鸡粪都有了下落。鸡粪成了宝贝,不少客户订购,多哥没有机会。后来一个养鸡场的老板听说多哥所在的机构,听说机构在他老家做的好事,他深受感动,就决定给他一些鸡粪。

多哥感概道:“看来,做好事有好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没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的。”

果然,多哥得到了鸡粪,如获至宝。

拉了两大车鸡粪,老板放话说:“用完了再来。”

多哥为了鸡粪而感动到泪眼婆娑,要知道,鸡粪是最好的有机肥。既然种的是有机蔬菜,肥料一定要过关。

千辛万苦,得到鸡粪,被刘小姐一顿表扬,说他会办事,多哥藏不住心里话,就说了养鸡场老板的说过的话,刘小姐也唏嘘不已。

在解决鸡粪问题之后,又被告知鸡粪不能直接撒在菜地里,需要发酵后才行,这么多的鸡粪如果都撒入菜地,就会将菜地里的菜烧死。

也就是说,发酵后的鸡粪能用,没发酵的不能用。

这个知识是从养鸡场老板那里学来的。

多哥没想到养鸡场老板懂得这么多不是他一句话,可能会烧死所有的菜,那么,损失就太大了。

看来,多一句总比少一句好,多一句要问的就是关键不是闲话。

多哥掌握了发酵技术,给菜地撒了鸡粪,发酵的鸡粪,菜果然长得好。庄家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个话没说错。

菜地是一块好地,大棚做得也中规中矩,菜的长势也很好。为了证明是纯粹的有机蔬菜,就要拿出有力的证据,什么证据经过开会讨论,决定将菜拿去做个鉴定,看是否是纯粹的有机蔬菜。

这个任务就交给了齐思娜。

因为多哥在基地忙,老齐不会电脑,在语言沟通上有问题,再说穿着打扮还有言谈举止,都不是那种搞有机蔬菜的人才,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或者说菜农而已,不是什么专家。金莲不用说,腿脚都不灵光,不方便,就是方便,也不会很熟练地操控电脑。她也没办法完成这个工作。

尹贤仁和柯南不愿意插手蔬菜基地的事务,去过几次,都表现出消极怠工,或者说是磨洋工,是故意不想呆,刘小姐看得很清楚,就索性不让他俩插手,直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这个还是有前途的,因为面对的服务对象和农民有关,农民到了城里打工就是农民工,身份还是农民,始终不是正式工人。遇到农忙季节,还是要回去收割麦子或者其他庄稼的。到了二代或者三代,就不好说了。

现在还能做,原因就是还没彻底离开农村。这些人容易被忽视,但是,他们的确给城市作出来不少的贡献,应当被城市接纳,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

事实并非如此,这份工作也有很多。刘小姐还想抓一抓,哪怕冯菲菲十分反对,冯菲菲的意思就是现在资金有限。

找鉴定机构的工作其实不复杂,对柯南来说,很容易搞得定,对齐思娜来说,可能有些麻烦,因为这个要占用她上网购物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时间,还有追剧的时间,大概都有占用,再说,她要动脑筋怎样和人沟通,特别是一些专业机构。

她接受刘小姐安排的任务后,也不敢含糊,马上开始搜索在江城的鉴定机构。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简直太多了,没法看。又怕莆田系在前,怕弄不好自己要赔偿,哪怕没有开口具体赔偿多少,自己都不好意思。

她拿不定主意了。这个要耗费她大量的时间去一家一家咨询了。还要看口碑如何,找一个权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