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10章 发兵泾县(2/3)

都督提拔了各级将校,再行征讨之事。”

袁耀摆了摆手:“怕什么?你不是都派斥候打探清楚了吗?”

“那太史慈手下不足两千兵士,且都是新招募的士卒,兵器铠甲不全,而我们有八千人,八千人!靠人数堆都堆死他们了。”

张闿有些急了:“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

袁耀不容置疑道:“不用设置军司马了,听我的!”

“那三个空缺的军侯,我派许定、袁武去顶两个位置,你再随便找人顶一个,就这样了,执行吧!”

……

次日,袁耀便正式出兵南下,进讨泾县太史慈!

八千江东兵,出动了六千人,留了两千士卒守营。

而因为派留守的问题,张闿差点又和袁耀吵起来。

张闿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观察,想让两个他认为最不可靠的军侯,和许定、袁武一起留下来守营。

如此一来,许定和袁武作为新任军侯,可以先慢慢掌控各自手下的五百曲卒。而且就算那两个江东军侯想搞事,有许定和袁武在营中监督,太守袁胤驻扎在城中作为外援,也不会闹出什么大乱子。

而袁耀直接否定了他的建议,非要把许定、袁武和那两个不可靠的军侯编入出征大军的序列中,而留四个最可靠的江东军侯守营。

袁耀给出的理由是,那两个不可靠的江东军侯最好带在身边,才能更好地进行监视;而且许定和袁武是他的亲信心腹,忠诚可靠,也要带在身边。丹阳城是后方粮草囤积地,万不能有失,所以一定要可靠的人来留守后方。

乍一看,袁耀给出的理由很有道理,有些令人难以反驳。但实际上你细品,却并不如张闿的建议合理。

只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张闿最终没办法,只能不忿地照令行事。

最终,六千江东兵,再加袁胤派给张闿的一千淮南兵,许乾所部一千士卒,共计八千人,浩浩荡荡朝泾县进发而来。

与此同时,袁耀出兵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泾县太史慈耳中。

面对袁耀八千大军来讨,正勤于练兵的太史慈,一双英眉中也不免露出了忧虑之色。

当夜,泾县“太守府”。

这儿原本是泾县县府,太史慈来了后以刘繇的名义,自称丹阳太守,把泾县县令赶了出去,又把县令府改成了太守府。

县里的数百县卒,也被太史慈以武力收编,成为了“丹阳郡兵”。

当时有传言说,太史慈只是刘繇手下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将,是在刘繇从丹徒坐船逃往豫章的半路上,带着几十人从芜湖下了船,又从芜湖的山区跑到泾县占地为王的,并不是扬州牧刘繇正式委任的丹阳太守。

一时之间,泾县内外谣言四起,百姓们议论纷纷,都对太史慈的身份起了疑心。

甚至有人说,太史慈是因长期不受刘繇重用,这才一气之下背弃了刘繇,跑到这僻远的泾县自称太守的,刘繇到豫章后,还发过通缉他的檄文呢!

谣言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人造谣说,太史慈实际上早就投靠了孙策,神亭一战就和孙策眉来眼去,正是他出卖了刘繇,这才导致刘繇数次大败的。他现在来泾县,也是受了孙策的派遣来为孙策收服丹阳南部的。

然而就在太史慈在泾县的铁血统治难以为继的时候,一伙山越人却意外帮了太史慈一个大忙。

这伙山越人有数千人,因为山中谷物歉收,实在熬不过冬天,便组团出山劫掠。

这一支山越人本来可以选择去三个地方劫掠,分别是东北的宛陵,中间的泾县、西南的陵阳。

但宛陵是丹阳郡治,虽然现任太守袁胤从没有派军进驻这里,但当地有不少汉人的强宗大姓武装,十分不好惹。

而陵阳,早就被另一股山越武装占据,而这支山越武装同样不是饿扁了肚子的他们能惹得起的,因为这支山越部族的首领叫祖郎!

左看右看,还是民情动荡,守军不足的泾县最好下手。

而一开始,他们也的的确确得手了,抢了好几家泾县大户的粮仓,又洗劫了好几个村庄的口粮。

然而等他们准备跑回山里的时候,却被太史慈领着五百“丹阳郡兵”拦住了去路。

一方为了不被饿死,另一方则为了在当地立威扬名,大战不可避免。

毫无疑问的,这支实力一般的山越部族被勇猛过人的太史慈打出了惊人的战损比,太史慈的“丹阳郡兵”大获全胜!

甚至活下来的山越之人描述太史慈时,常用“鬼神之勇”来描述那天太史慈的神勇。

要知道,丹阳出精兵,就是因为有山越人的存在。

这些山越人长期在深山老林中生活,过着刀耕火种近乎原始的生活,体质极其强悍!另外又因为这里的山多出含铜含铁的矿石,很容易冶炼钢铁,而常常“自铸兵甲”。所以这些山越人不光体质异于常人,登山涉水如履平地,手里拿的家伙还特别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