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241章 兵力和粮草的较量(2/2)



原因还是在于东南开发程度太低,就算你现在冒着路途艰险,把数十万山越之民都迁徙出山。

但只要一遇灾年战事,总会有人跑回山里逃避赋税和兵役的。

要知道,孙吴政权可是经过了前前后后数十年残酷征讨,最终才彻底平定山越。

但在袁耀这个历史系研究生看来,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平定山越,还在于他们经营好了东南之地。

山的外边有了大片的良田,纵横交错的道路,谁又愿意再回山里和野兽相伴,过吃上顿没下顿的苦哈哈日子呢?

因此从魏晋之后,东南再无山越部族。

从此进山的不再有难民,而只有占山为王的匪寇了。

祖郎所招抚的万余户山越部族,对于数以数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山越之民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但对于缓解袁耀目前的兵源匮乏问题,却是起到了不小的缓解作用。

这些生于山中,长于山中的粗粝山民,出精壮的比例远远高于在平地耕种的汉民。

因为多食谷类豆类的缘故,这些山越士兵耐力超常,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精兵坯子!

虽然多不谙纪律、不识号令,只要多加训练,袁耀相信他们总有一天能成为他想要的“丹阳精兵”!

基于此,袁耀便让祖郎在每次招抚山越之民后,都挑选精壮之人,交由黄忠、太史慈代为训练。

眼下在练的山越精壮,已有四千之众。

而祖郎所部,在裁汰老弱之后,仍有三千之众。

加上黄忠、太史慈、甘宁三个校尉部和许乾的一千水军,以及袁胤带来的三千淮南兵,袁耀如今在丹阳拥有的可战兵力,达到了一万六千之数!

而孙策麾下兵马,据袁耀估算目前至少有四万之众!

虽然兵力差距有点大,但袁耀却没办法在丹阳扩充兵力了。

因为目前袁军在丹阳每个月要消耗的粮草,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两万三千斛!

而孙策的四万多大军虽然消耗的粮草更多。但孙策有吴郡的太湖平原、会稽郡的宁绍平原和丹阳北部的沿江平原供给粮草,这三地可都是水网密布的丰腴之地,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别说区区四万军队,就算是供应十万大军,也不是问题。

而袁耀目前只控制着丹阳南部山区六七个穷县,根本无法为一万六千名正规袁军、四千山越新兵以及数千名修路采山的民夫供应足够的粮食。

若不是一开始从孙策那里敲诈了十万斛粮食,怕是袁耀早就喝西北风了。

好在修筑半洲城的石材木材现在已经运送的差不多了,郑宝的水军船队马上就能腾出手来,从豫章转运粮食了。

但如果从豫章筹粮供应军需,那成本可就又大了。

而根据诸葛亮的估算,如果袁耀无法扩张新地盘,那么受限于粮草供给,今年肯定没办法再扩张军力了。

这也是袁耀为什么一定要招抚严白虎的原因。

乌程毗邻太湖,不光可以为袁耀提供可观的粮米。到战时,也可以威胁半个太湖平原的收成。

同样,这也是孙策必须要拿下乌程的原因之一。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