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6章 乌合之众作鸟兽散 忠心护卫安难乐死(2/3)

的时候,袁耀听到华佗的名字必然激动万分。

但此时袁耀脑中全是袁宝那血淋淋的前胸,闻言只是默然无语。

目光垂落,袁耀这才看到吕岱身上也带有血污。

“定公如何过来的,那木桥不是被我断了吗?”

吕岱恍悟道:“原来那桥是少主断的啊!”

“全赖少主阵斩了那彭家大将彭虎,末将才得以轻松在北岸击溃了千余彭氏部众。”

“末将赶到桥口时,那断桥已经被彭家的人修得差不多能过人了,也是凑巧被末将捡了现成的!”

“要不是少主用兵如神,焉能有此大胜!”

彭家大将?彭虎?

袁耀立刻想起了那个杀了赵氏兄弟的八尺大汉,没想到他就是史书中那个聚众数万为祸一方的彭虎!

一番交流过后,袁耀也是搞清楚了为什么刚才那几千彭家部众落荒而走了。

袁耀设计射杀彭虎后,彭家部众群龙无首,彭材不得已从水上登岸,亲自指挥部众。

没想到刚修好木桥,吕岱就带一千五百袁军从后面杀到。

在最后面压阵的是彭家的大头领彭兆,面对吕岱的背后袭击,他又一次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

上一次他就被袁耀的火马阵打得大败,这次更是直接送了命,被冲上来的吕岱一剑劈死。

吕岱带人更是一阵冲杀,搞得北岸的彭家部众阵脚大乱。

吕岱并不是莽撞之辈,他还命人在后面摇旗助威,让彭材根本分不清虚实,不知道袁军有多少兵马。

彭材不敢轻易接战,好在北岸的大部分彭家部众此时已经被彭进用舟船接驳到了南岸或上了船。

于是彭材留下几百人守桥,自己带着数千人又跑到了上缭城下。

然而上缭已经被袁耀攻占,彭材眼见有家不能回,于是强令手下建造木梯和撞木,准备强攻。

但此时前有坚城,后有追兵,而且有人传言彭老爷子父子都已身死,彭家这群乌合之众已然是人心离散。

于是还没来得及正式攻城,一听北桥口没守住,大大小小的支族首领们就纷纷带人跑路。

袁耀也是没有想到,最后居然赢得如此轻松。

第二天,袁耀便是将大营移驻到了上缭城。

上缭城面积不大,住户也不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彭家修建起来的十座粮仓。

每一座粮仓都是两万斛的容量,十座粮仓几乎都是满的。

这样一座存粮甚多,易守难攻的坚城,袁耀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而且上缭的地理位置也极其重要,上缭城扼守修水河,是豫章西北三县的屏障之地。

从上缭渡过修水河,往南走一百里,就可直达南昌城。

若是袁耀前往郡治南昌后有变,也可以迅速退回上缭,以柴桑、历陵和海昏三县为根据地再图后计。

只休整了一天时间,袁军便立刻开始着手清理周围彭氏支族势力。

彭氏宗族的核心人物彭材,在那一天后,就没了踪迹。

很多彭氏大支,没等袁军动手,就连夜举族跑路,听说大多都向东跑去了彭泽、鄱阳等地。

很多小支,则是躲藏到了山里,袁军兵少,也没有余力进行搜剿。

那几千户原本依附于彭氏的外姓佃户,袁耀也听从何夔的建议,赦免了他们,将原本属于彭氏宗族的土地,分给了他们耕种。

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些彭姓小户,主动找上门来,表示自己以前本不姓彭,乃是因为种种不得已,这才改姓彭。

这些人来找袁耀,也无非是眼红那些佃户有田有地可分,也想分一杯羹。

袁耀也懒得处理这些墙头草,让何夔这个县令自己拿主意。

何夔倒也颇有手段,将彭氏宗族在上缭河洲和东津亭的万顷良田,悉数分给了海昏县的其他民户。

作为交换,这些民户需要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县府,然后由县府分给依附于彭氏的佃户们和那些不知道到底姓啥的墙头草们。

如此便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

首先彭家霸占的上缭河洲和东津亭的万顷良田,要比县内其他所有民户拥有的田地数量都要多、质量都要好。

所以让其他民户拿出自己的土地来交换,这些人心里自然是一百个愿意。

但彭氏毕竟在海昏耀武扬威百余年,大多数人仍然惧怕彭氏宗族会卷土重来,担心受到彭家的报复,所以不敢接受彭家的良田。

何夔立马贴出安民榜,言明今后上缭城便是袁耀军队的驻屯地,有马步军常驻,以保护县民安全。

这下所有人终于放下了心,何夔又让衙役四处宣传先到先得,先来的先挑的政策,一时之间交换田契的把海昏县衙门槛都踩断了。

另一边,那些依附于彭氏的佃户本就是无地之人,但现在官府直接白送他们土地和农具,自然是个个欢欣喜悦。

至于分的是中田还是下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