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章 进入电影《叶问》(2/2)

韩枫站起来比他还要高出几分,于是露出极为满意的神情道:“嗯,不错!小兄弟,我是沈记码头管事的,我叫沈彪,大家都叫我彪哥,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韩枫啊!”韩枫笑道,“彪哥你就叫我小枫好了!”

“嗯,小枫啊!”沈彪很是满意,“我们沈记码头是佛山数一数二的大码头了,每天进进出出的货物数都数不过来,你就跟我到码头搬货,每天早上五点钟上工,中午十一点就收工了,每天五毛钱工钱,干七天就休息一天,还包住宿!怎么样?”说完露出很是得意的神情。

韩枫一听:“什么?每天连干六个小时力气活你才给我五毛钱?五毛钱能买个什么啊?”

“什么?你个扑街!五毛钱能买什么?五毛钱够你吃好几天饭了!小枫,你也不打听一下,大米才四分钱一斤!就算买一斤猪肉也不过一毛五分钱,上海那边在中学里教书的先生,一个月二十块钱工资的,那都算挣得多的了!要说干力气活,我们沈记码头给的工钱那可是全佛山最高的了!张家、李家他们那些码头都只给每天四毛钱呢!”沈彪愤愤不平道,“在咱们佛山,一个月要是能挣十块钱,那就算不错了!”

韩枫根本就不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银元的购买力有多大,举例说明一下吧:1927年到1936年左右,在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合160市斤)102元,也就是每斤大米约6分钱;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2角到2角3分;1银元可以买4到5斤猪肉。那时候在北京,1银元可以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1银元可以吃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1银元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戏剧演出或者是电影的话,一块银元可以买两、三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钱,1银元可以订阅一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优惠价5角),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不过那时候的书算是奢侈品了,能读书的人要么是有钱人,要么就有点像是现在那些省吃俭用甚至卖血也要买新款苹果手机或奢侈品牌衣服的人了,比如作者小时候就看过写鲁迅先生事迹的一篇文章叫《一面》,文章的作者在当时就是进步青年,省吃俭用也要买书。

当然,各种物价涨落并不同步,各地购买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海、北京这些发达地区物价水平较高,银元购买力相对会低很多。在内陆落后地区三、四块银元就能买一垧地,一垧可是相当于三亩,也就是说一块钱几乎能买到一亩地!

(作者在网上多方查询后没有查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广东佛山当地的物价水平或者银元购买力,于是作者参考了当时上海的银元购买力和物价水平,然后稍微降低一些作为佛山的物价水平,读者们就请不要太过较真了!多谢!)

按照这样的银元购买力,沈记码头给的工钱可真心不算低,一个月下来就算休息四天也有十三块钱了,佛山的物价水平自然不能和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比。韩枫若能在沈记码头干搬运工,在佛山至少在底层打工者里面算高收入了,而且当时码头工人工作性质特殊,基本上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上工,干到上午十点多钟十一点左右就完事了,这对韩枫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毕竟他还需要完成任务去找叶问拜师的,佛山虽然不大,可韩枫哪知道叶问住在哪儿?如果工作时间太长,他就没时间去找叶问了。

听完沈彪的话,韩枫终于明白自己就是个傻白甜,于是忙舔着脸笑道:“彪哥,对不起啊,我不知道行情嘛!听你这么说,沈记码头的工作是最好的了?”

沈彪满是得意道:“那当然!在我们沈记码头扛包的都是你这样的壮小伙,三十岁以上的人我们那儿都不要!你小子我一看就知道有力气,行吗?跟我去干吧?”

韩枫笑道:“好啊!我就跟着彪哥你干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