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四章 金本位 完(祝我生日快乐!)(2/3)

好奇。

另一方面呢,就是有些人难免对黄种人有点偏见,而还有些人读过《socialism》这本大部头之后,觉得这种成熟的经济学著作不大可能出自一位不成熟的年轻经济学者之手。约翰-贝茨-克拉克也是后者中的一员。

不过本来人家都要死了,那么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克拉克教授也只好算了。现在人家又活过来了,自然要找个机会来摸摸底。

要知道,北美边际主义第一人可是袁博士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主席,这要是以后袁博士的水平丢人现眼,那是在丢他的人现他的眼啊。

袁燕倏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敢不答应啊。

他看了看室内的环境,就走到了吧台之前,向里面的侍者要了一份饮料。

然后我们的袁大师转过身向着众人微微一笑道:“先生们,please……”

《socialism》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其实在一百年后的豆瓣、当当、卓越上还是看得到也买得到的。

不过除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吃饱了撑的慌人士,谁会去看呢?

这本书的第一卷分为三个部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民主制度的功效主义论证》和《家庭政治经济学》。

在第二卷,米塞斯……那个袁燕倏转而考察社会主义本身。

首先,他阐述了socialism经济现实中蕴含着的深刻含义。

在这种制度下,管理者需要决定所有生产要素的“分配”,这不仅意味着他们要决定如何使用每一片土地,还要决定如何分配“人力资源”。

即个体必须服从中央计划者的意志,显然,socialism绝对不会是“自由”的体制。

“达文波特教授,socialism是一个发布和执行命令的巨大专制主义联合体。这就是所谓‘计划经济’和‘消灭生产的无政府主义’的含义。想象军队内部的结构,就可更好地理解这种社会的内部结构。”

不仅劳动供给方面有问题,资本供给也受到影响。在这种国度,储蓄的动力又在哪里呢?

显然,他不知道……应该说忘记了赛里斯人是多么喜欢储蓄的民族。

其次,socialism的另一个死敌便是——道德风险。

socialism制度使得下级单位的决策者可以不负责任,通过个人行为的社会化,socialism在社会的每个层面都诱发了道德风险。

“这位先生,比起一个实行严格私有产权制度的社会,在socialism下,人人都更容易鲁莽行事。因为在私有制下,除了行为者本人之外,没人能为他分担风险。”

不得不说,历史证明这点还真没说错。

最后,前面提到过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软弱和妥协”,也就是工资问题。(见第一卷第二十章《气势逼》)

“这位先生,你看。socialism怎么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确实是个问题。”

在分析了socialism社会之后,我们的袁大师在第三卷把目光转向了socialism本身的理论。

首先,他否定了阶级斗争。

因为阶级斗争无法解释人类的产生和发展。暴力确实在社会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暴力冲突是否有建设性,这是一个问题。

“这位先生,在我看来,人类之间的协作关系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他否定了垄断理论。

他认为工业上的“集中”是有益的,前所未有地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甚至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经济集中还是必要的。

“这位先生,像中世纪教会那样操纵着向信众施与恩典的权力……逐出教会,停止教权如同死于口渴和窒息一样恐怖。在socialism社会,国家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将形成这样的垄断,所有经济物品将集中在它的手里,因而它能强迫公民执行它的命令,实际上它是让个人在服从和饿死之间选择。”。

最后的总结,socialism=毁灭主义。

“先生们,事实上,socialism压根就不是它所宣称的那种东西。它不是一个更美好、更精彩的世界的拓荒者,而是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的破坏者。它不事建设,因为破坏就是它的本质。”

“socialism不生产任何东西,它只是坐享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创造出来的东西。既然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只有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秩序的碎块才能生存,所以走向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必然毁坏已经存在的东西,从而导致它自身的灭亡。”

“就像我说的,人类社会是一种精神现象……”

“创造历史的是观念,而不是“物质生产力”,不是唯物史观那些让人如入云里雾里的神秘主义图式。只要我们能够战胜socialism观念,只要能让人类认识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必然性,so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